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一次在达沃斯论坛上的提出的时候,我们迎来了创业者最好的时代。无数年轻人打着“活着,就是改变世界”的口号,将命运的逆袭下注在创业的赛道上——一条概率仅10%的存活之路。
当浪潮褪去之时,才知道谁在裸泳,谁笑到最后。2018,一个激情的年代宣告结束,一代草根创业者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与恐慌中。无数年轻的创业者经历了从神话到噩梦的轮回,他们像气球一般快速膨胀,再像泡沫一样瞬间幻灭。2019,当激情褪去,一切都回归本质,创业者们发出“创业为何”的感叹。
创业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如何有意义地活着,真正地为用户创造价值。在一场关于时间的幸存者游戏里,创业慢不得,但更加急不得。
01要不要创业,对于很多人来说从来就不是一道选择题
距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一次在达沃斯论坛上的提出,如今已过去了1500多天。
时间追溯到2014年,当你走进中关村,会发现那里的咖啡馆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涌现。然而,不同的是,咖啡已不只是咖啡,而是“互联网+创业”的代名词。
"To be or not to be?"
对于千千万万的创业者而言,这个问题显得极为可笑。毕竟,相比较于生存,活着,难道不是为了改变世界?
于是乎,全国各地的工商与税务成了世界上最热闹的职能部门,因为他们每天需要迎来送往上万名法人代表。而其中出镜率最高的,便是大学生脸上那一张张稚嫩又青涩的脸。
年轻人到底该不该创业?这个问题比“要不要喘气”还可笑。
无息贷款、减免税收、房租优惠...这是创业者最好的时代,更是年轻人命运逆袭的最佳通道。岂有不创之理?
不过,理性地看。如果不创业,你上哪去找理想的工作?又如何在偌大的都市里养活自己?
所以,要不要创业,对于很多人来说从来就不是一道选择题。
02“大众创业”的直接结果,就是拉动了消费
倘若把视角抬升到上帝的高度,每一个创业者,都直接或间接地为国家做出了些许贡献。因为“大众创业”的直接结果,就是拉动了消费。
2014年5月,也就是李总理提出“双创”的4个月前,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被正式定义为“新常态”。这三个字背后的逻辑不是不发展,而是需要你在有限地条件下,保持相对高速稳定地发展。
可问题是,过去三四十年的改革红利逐渐消失,未来到底该如何发展?靠什么发展?
与此同时,调结构、降产能、去杠杆、化风险...相关口令一出,明确了市场发展的底线。由此以往,剩下的道路只有一条:消费。
曾经网上流传了一个段子,给不同人群的消费力做了个排序,依次是:女人>孩子>老人>猫狗>男人。
换我来看,正确的排序应该是:创业者>女人>孩子>老人>狗>男人。
为什么这么排呢?
因为创业者首先解决了自己的就业,情况好一点的还能养活别人,如果产品服务有了市场,还能促进上下游发展,这就直接产生了新的GDP。
当然,如果你创业失败了也不必难过,毕竟你从家里借的钱都投入到了办公桌椅和房租水电,严格意义上说,这也是拉动了消费。
因此,当你在黑夜里感到彷徨无力的时候,如果再有人问你:为什么会选择创业?你便可以坚定地回答:为了改变世界(的消费)。
03创业以后,我只能奔跑
《创业维艰》的作者,硅谷资深创业者本·霍洛维茨说:
“在担任CEO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顺境,剩下的8年几乎全是举步维艰。”
据不科学统计,有人说创业者的眼前往往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几率为10%的存活之路,还有一条,是将近90%的尸骨无存。
在我看来,90%这个数据有些保守,更准确的应该是99.9999...%。
另有一则数据显示,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无论真相如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创业让许多人的寿命也在缩短。
甘来、李华、茅侃侃...这些年轻的名字不知你还是否熟悉,他们的离去彷如隔日。
脚踩悬崖上的钢丝,却强迫自己不停奔跑——想必这是大多数创业者的真实写照。
04创业慢不得,但更加急不得
到底何为成功?
王朔的话一针见血,“成功,不就是赚几个钱让臭傻逼知道吗?”。
这个道理如此简单,以至于它极容易被人忽略。
因为对于许多创业者而言,成功,并不意味着要赚钱,创业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生活方式”。
有人说,“天下武功,为快不破”,这句话被很多创业者奉为圭臬。
好比在这个到处讲究速成的时代,耐心,仿佛成了一种最稀缺的心态。
我们急着有钱,着急出名,着急成功,着急向全世界证明自己...可我们也许忘记了,人生很多事,并非是一条直线。
如果你不主动退后一步,喘口气停一停,迟早会有什么东西逼着你停下来。比如大病一场,又比如死亡。
曾经有一次,一个年轻人跑去问刚刚出狱的九旬老人褚时健:“为什么我大学毕业都六七年了,却一件事都没成功?”。
褚时健回答:“你才整了六七年,我种果树都10多年了,你急什么?”。
由此可见,创业本质其实是一场关于时间的幸存者游戏。
从概率的角度而言,少数人赢的是密度,多数人拼的是长度。
因此,创业慢不得,但更加急不得。
05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
过去的几年,许多创业者不亚于好莱坞里的超级巨星。
他们白天在聚光灯下表演速度与激情,夜晚便锁上房门玩起了末日的迷踪。
正所谓“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人生最大的苦不是死亡,而是明知死期将至,但却不得不隐忍扛着。
一向彪悍的罗永浩面对着镜头,说:“随时发不出工资、随时倒闭,随时被债主围楼,那个时候我是想过自杀的。”
往日的天才少年戴威,在ofo全体动员大会上说:“我曾经想过放弃,但如今除了倒闭,一切皆有可能。”
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才时隔一个多月,自己便被北京海淀区法院列入了“老赖”的名单。
而另一个愿为梦想窒息的“老赖”贾跃亭,此时仍迟迟没有回国。
由此看来,“给予他一切,然后再拿走”,果真是摧毁一个人的最好办法。
06赚钱不是讲故事,而是提供真正的价值
做赚钱的事,还是值钱的事?
在成功人士和投资人的眼中,答案当然是后者。毕竟创业成功了,连放个屁都有理。
在一杯咖啡就能喝出一笔巨额融资的时代,没有人会关心怎么赚钱。
可问题是,对于绝大多数没有原始积累、缺乏失败经验的年轻创业者而言,放弃赚钱,无异于自取灭亡。
为什么人人都爱钱,但创业者却迟迟不肯赚钱?
答案很简单,因为赚钱实在太难了。
毕竟,它需要你证明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是有价值的,而并非是伪需求。目前,更多的人只是会讲故事,真正会赚钱的人太少了。
07创业需要回归到为用户创造价值
创业,就是把最基础的事,做到100分以上。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很多人却无暇理解。
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这句话不知害惨了多少人。
趋势、窗口、红利...过去这些词仿佛有着巨大的魔力,就好比儿时街头巷尾响起收破烂儿的叫卖声,穿透砌墙,撩拨人心。
电视上播放着各种创业真人秀,媒体们大肆宣扬着成功逆袭的年轻人。在互联网的“淫威”下,传统行业百废待兴,没有一个人希望在这波变革的浪潮中错失机会。
于是,制造业的老板卖掉了工厂,干起了直销;零售业的老板关掉了门店,做起了微商;而更多的人则混进了咖啡店,白天“互联网+”,晚上“+互联网”。
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转型,几乎成为了传统行业最高频的词汇。
可遗憾的是,许多年过去了,那些最终活下来的,竟然是那群坚持把最基础的事情做夯实的“笨蛋”。
更可恨的事,当你回过头冷静下来,那些靠趋势发了家的既得利益者,却轻描淡写地来了一句:
“未来10年,我们应该把资源all in在不变的事情上。”
至此,许多人仿佛一夜回到解放前,只能埋起头来再度大炼钢铁。
所以,这个世界上哪来的什么转型和方向。为用户提供价值,才是绝大多数创业者所能捕捉到的唯一趋势。
08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到底为什么创业?
在过去的10年里,无数年轻的创业者经历了从神话到噩梦的轮回,他们像气球一般快速膨胀,再像泡沫一样瞬间幻灭。
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因为有无数人脚踩趋势红利,在梦想和激情的涌动下实现了财富逆袭,上演了一出出令人瞩目的崛起大戏。
有人说,这是最坏的时代。
因为激情的背后有一群百无禁忌的弄潮儿,他们在资本的鼓动下沦为了非理性的奴隶,这种激情又把市场推向了无序和盲动。
当激情来袭,你几乎看不到理性。
从电商到支付,从团购到打车,从订餐到按摩...几乎每个细分领域都有成百上千个APP参与竞争,动辄几十亿烧钱补贴的背后,多半时候是一场乌合之众的集体狂欢。
然而,当经济复归理性,绝大多数创业者兵败落难之际,往往是落井下石者多,雪中送炭者少。
2018,一个激情的年代宣告结束,一代草根创业者再度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与恐慌中。
那些当初“抛弃你的同龄人”,最终无法跨越历史进程,不得不再次回到你的身旁,直面自己的“失败基因”。
当激情褪去,一切都回归本质。
至此,人们才发现,原来创业并不能改变绝大多数人的命运。
真正改变一个人命运的,竟是那些最简单纯粹的词汇,比如——健康、快乐、自信。
毕竟,创业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如何有意义的活着,如何真正地创造价值。
上一篇: 敢闯会创 爱拼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