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以前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只是限于科幻电影中的各类智能机器,那么当AlphaGo接连战胜人类棋手,研发出不依赖于人类经验的强化学习技术时,全世界开始对人工智能有了全新的认识。资本投资也纷纷向此领域聚集,《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中显示:截止2018年底,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企业融资额达784.8亿美元。与此同时各国都在悄然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计划,我国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又将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列为“科技创新2030项目”重大工程之一,随后人工智能概念进入“十三五”重大工程,明确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就业境况:短暂的失业阵痛与就业结构的深远变革
在人工智能的运用下,原有的产业平衡再次被打破,原有的一些优势产业将不再有竞争力,被新的优势产业所取代只是时间问题。这对以人力成本为优势的工业生产领域的影响尤为明显:对于程序化、重复性的生产线,机器人比普通人力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边际成本的缩小让企业可以拥有更多利润,机器换人似乎成为了必然。
尽管短期内人工智能技术的替代效应引发的失业现象不可避免,但并不意味着中长期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会成为普遍现象。这是因为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只能对部分程序化工作进行复制却不能复刻人类的全部生产活动,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的价值不可能被完全替代。基于此,有部分工作被替代的同时总会有部分工作被创造:或是需求更多的人力以应对人工智能引发的生产线继续扩大的需要;或是成本下降,收入增多,刺激了其他产业发展的人力需求;抑或是创造了全新的工作岗位。回溯历史,不难发现:人类走过的数次工业革命,生产自动化在生产生活中一步步深化。每次技术的变革虽然都带来了短暂的就业阵痛,但从长远看,整个社会就业人数却是稳定增长的。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失业现象也不例外。
真正变化的是就业结构。技术的变革对产业上中下游提出了不同的劳动需求:低技能门槛、标准化、程序化的工作岗位比如生产装配流水线上的工人将逐步被人工智能取代;复杂程度高、综合性强、技术含量大的岗位比如科技研发人员、IT从业人员、销售策划等将被大量需求。
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图1)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产业的高附加值部分往往集中于前期的研究、开发、设计(产业上游)和后期的营销、服务性阶段(产业下游)。中间的生产环节技术含量偏低,往往凭借人力成本优势开展,获利相对较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做的就是制造业的生产加工,这导致我国的劳动力结构呈现倒“U”型。如今,受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广、人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综合影响,对于低附加值的中间生产环节的劳动需求正逐年下降,对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的需求与日俱增。以技术研发、生产性服务行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工作岗位需求逐年增加,劳动力结构逐渐向复杂程度高、综合性强、技术含量大的高层次岗位转移。
总结
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人工智能无疑是关键性的一环。伴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出现的短期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与劳动者共同应对:政府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企业坚持人机协作模式,共同做好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劳动者需要积极适应、加强学习。只有正确处理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才能更好的享受其所带来的利益!
上一篇: 注意!谈工资之前你需要了解的那些事!
下一篇: 快看! 未来10年人才缺口特大的6个专业! 就业不愁工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