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成都运营中心官网!

中国的本科生真的已经多到满大街都是了?

作者: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 时间:2019-12-25 点击次数:2417


 

  “考研虐你千百遍,你为什么待它如初恋?”

  ——“因为满大街都是本科生”

  “别人都好几个offer了?你怎么还在找工作?”

  ——“因为满大街都是本科生。”

  “你为什么选择复读?手机不好玩还是人生太平淡?”

  ——“因为满大街都是本科生……”

  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满大街都是本科生”这句话广为流传,深入人心。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本科生”指高考统招的、全日制的,社会更认可的那种。既然本科生这么多,到底有多少呢?总得有个数吧!中国将近14亿人口,本科生又占了多少比例?真的已经多到满大街都是了?

  从1999年至2016年,中国所有毕业的全日制本科生只有3725万余人,与13亿人口比不算多。那1999年之前呢?数量当然是更少了,因为那时的大学还是精英教育。据统计,从1978年至1998年,所有大学生,包括大专、本科,加起来不过1032万9千人。两者综合,得出目前全中国的统招本科生应该有4000多万,相当于总人口的3%-4%。那为什么总有人感觉本科生很多呢?也许,这是圈子问题,你身边的朋友都是本科,误以为本科是普遍现象。也许,这是比较后的结果,相比三十年前,本科生的数量翻了好几倍,误以为满大街都是本科生。当求职时,追求优质的工作岗位屡屡碰壁,也会产生类似的想法。

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

  扩招原因

  距离1977年恢复高考,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在这个历程中,1999年是一个关键节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这一群体被称之为“天之骄子”,他们读大学可以不交学费;毕业后还可以分配工作,成为干部,是老百姓羡慕的对象。当年进入校园的大学生,不少人已经飞黄腾达,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转折发生在世纪之交,扩招政策出台了,大学生的数量开始井喷,本科生的人数也水涨船高。这一举措改变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命运,也许,你本来上不了大学,进不了心仪的院校,随着指标的增加,你最终实现了愿望。那么当年为什么要进行扩招呢?该决策的目的是什么?


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

  首先是缓解就业压力。当时国有企业的情况很不乐观,下岗潮愈演愈烈。怎样安置几千万困难职工?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迫切需要工作机会。与此同时,五六十年代人口爆炸时出生的婴儿已经长大,他们大多分布在农村,因为人多地少,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务工。1996年,农村转移劳动力8315万人,2000年,这一数据增至1.13亿,而且还在不断增长。城乡两大群体亟需就业,如果高中生毕业后,上不了大学,肯定要走入社会,与下岗职工、农民工抢饭碗。要是大学扩招,一部分高中生就可以升学,等到他们走向工作岗位,至少在三四年以后了。扩招能够延缓就业时间,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第二个原因是扩大内需。1997年,随着泰铢的大幅贬值,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东亚、东南亚。面对挑战,如何保证中国经济8%的增长率?扩大内需是一个方法。可是改革开放才二十年,老百姓的收入并不高,1999年,农村地区一年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210.34元,城市地区也不过5854元。在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人们储蓄意愿更高,不愿意将大部分收入花在冰箱、电视机上面。如何让老百姓把钱拿出来消费?那得看准刚需。有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还是愿意咬牙在教育方面投入的。扩招以后,小孩上了大学,不仅交学费,还跑到外地读书,平时吃啊、穿啊都有需求,养活了大学周边一系列商家;学校的学生增加了,就得扩建校舍、增加校区,周围的学区房也可以带动起来,又是一个增长点。

  第三当然是满足更多家庭想上大学的愿望。进入社会后,不少企业、公务员招人,学历是硬性条件,是敲门砖,没有它,许多事情就举步维艰。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读了大学总比没读好,至少有个文凭,多条出路。扩招后增加办学规模,还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更多人才,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时中国人口12亿5909万,1978-1998年总共才培养大学生1000万,可见读过大学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连总人口的1%都不到。怪不得当时的父老乡亲如此羡慕大学生了,村里谁家考上了大学,立刻变成焦点人物,成为男女老幼羡慕的对象。

  负面影响

  不过,大学虽然扩招,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来没有机会读大学的人,突然有机会读了,生源质量降低,老师的工作更加难做。每年大四,一个艰难的选择题考验着每个高校,有些学生的论文不合格,根本达不到要求,按理说,老师应该坚守原则,让他们挂科,保证教学质量;可是,不给学生过吧,学生就拿不到毕业证,没有那张文凭,单位就不会放他们入职,学校的就业率必然降低。最后的最后,既完不成上面给出的指标,也影响大一阶段的招生,还得罪人,骑虎难下。如果高校还是之前的精英教育,这样的问题自然会好很多。

  质量产生了新烦恼,数量也会。师生比提高了,原本小班教学的课,不得不改为一百多人的大班教学,老师想辅导每位学生变得不切实际,哪有这么多时间呢?还有,原来大学的教室、宿舍、实验室都是有限的,为一定数量的人群服务,如今扩招,学生大幅增长,硬件设施跟不上了。一个四人寝,住八个人,拥挤不堪,谁都难受;食堂的面积显得狭小,排长队吃饭成为普遍现象。不少大学开始营建新校区,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为了省钱增收,有些高校盲目开设人文学科专业,比如英语、法律、管理、新闻、国际贸易等等。因为这些专业的办学门槛低,费用少,不用建实验室、买仪器什么的。上课时,老师念念PPT就混过去了,期末再给学生划重点,个个高分通过,皆大欢喜,其乐融融。

  为了提高硬件水平,许多高校负债累累、赤字严重。反观学生,竟然也是如此……现在大学的学费,便宜的要四五千,贵的一两万都有。二十年前扩招时,刚刚由公费改为自费,随着招生人数猛增,为学费发愁的学子也越来越多。读个一年,学杂费差不多要几千,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等,直奔一万去了。之前讲过,1999年农村的人均收入才两千多人民币,要想上学,夫妻二人得两年不吃不喝。不负债、不借钱,许多人是读不起的,就算高考考上了,也因为学费问题而发愁。

  1998年至2002年,北师大月生活费低于150元的贫困生比例,由16%增至41%,特困生由6.2%增至12.3%。

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网

  扩招还衍生出一个古老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2002年,高校毕业生145万;2005年338万;2008年559万;2014年727万,2018年820万;统招本科生也由四十多万增至300多万,人多了,良莠不齐。对于林林种种的高校,社会对它们的评价显然不一,我们从简单的宣讲会就可以看出端倪。清华、北大等双一流院校,开宣讲会的多是名企。而一些二本、三本院校,几乎没有什么企业会去那里招人,学生也不知道宣讲会是什么,投出去的简历,往往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就业不难,难的往往是最底下的。如果和以前一样,每年只毕业五十万本科生,那本科生的就业恐怕不会是什么社会问题了,当然,覆水难收,时光无法倒流。

  扩招后,老百姓上大学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随着高中升学率的提高,人们更加关心自己获得的教育资源是否优质。在八九十年代,有大学读就不错了;现在要是考不到一本、211、985,部分考生会选择复读。观念上的变化,也是因扩招而起。

 

上一篇: 困难企业可缓缴社保,其间免收滞纳金

下一篇: 盛世华诞 双节同庆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