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金三银四,每年的三月到四月是各种招聘与求职的高峰期,包括老余所在营销行业也是如此。
19年初开始由互联网大厂延伸出来的裁员潮,让一大波有志之士与新一届的应届生们都加入求职大军之中。
业内有种说法,判断一个企业或一个公司发展的好不好,就看他们有没有在招人。
发展的好的企业可能是真缺人,发展得不好的企业为了掩盖真实情况也需要假装在招人。
有些公司也通过这种手段来维持形象或者进行“资源互换”。
比如京东要裁掉10%的末位高管,然后立刻说要招聘1.5万基层岗位的员工的操作差不多类似。
招人与求职有时候就如同生意场上一样,也如同营销领域与客户、代理商谈判一样,信息差巨大,暗流涌动。
一、发展or金钱
如今太多的企业可能过快要倒闭了,还在一本正经地忽悠求职者,说公司有都么大的发展前途。
有太多的互联网空壳以及电话营销(骚扰)公司感觉那操作与诈骗公司颇为相似:
“公司是BAT联合赞助投资的高新科技公司,国家重点扶植阳光产业项目;“”公司预计今年年底就要启动上市IPO,到时候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干股身价千万;“”隔壁办公桌的Tony以前在工地上搬砖,进来我们公司3个月后在二环内买了1套房,还泡到了财政局副局长的女儿;”“现在加入我们公司,有的是大平台与广阔的发展前景,轻松买房买车抱得美人归,走上人生巅峰。”“来,抓紧签合同,明天上班,低薪1200,没有补助没有保险,成交1单拿提成,tony也是靠拿提成做到月薪10万。”
老余年轻的时候找工作对于薪资待遇的要求能养活自己就行,更多的可能还是关注职业发展前景未来。
如果那时候碰到这样的公司,说不定真的就签合同入职出卖廉价劳动力了。
不过现在各种皮包公司被披露到广大人民群众面前之后,广大求职者对于画饼、未来远方的信任程度直线降低。
不得不说当下生存压力、生活压力巨大的前提下,求职者会更加的现实。
用人单位如果还抱着收割廉价劳动力的想法来招聘人员的话,只怕是会遭到更多求职者的唾弃。
从老余因补充新人而面试了各色人等的经验来看,用人单位必须要在发展与金钱上做出取舍与平衡才能尽快招到好的人才。
薪水开得不高,就需要接受求职者没有经验、小白、不稳定、骑驴找马、能力偏弱的潜在问题;
老余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概率,一般会开出比行业均值稍高一点的薪资,并提供培养、发展进步的时间与机会。
薪水达到基本面,再谈发展机会与个人成长,会相对诚意更足,员工也会稍稍珍惜。
公司所损失的时间成本比起一个员工多增加的几百块钱的成本对比起来还是要大得多。
更重要的是将员工培养出来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其所创造的价值比重新引进一个同岗位所要花的成本还是会相对低一些。
老余需要新人来帮我们做事,但也在给新人一个他接触不太熟悉的领域锻炼与提升的机会。
这种得与失,求职者自己也是心里明白,哪怕是将这里作为一个跳板,也需要先老实地积累一段时间再说。
二、条件与时机博弈
为什么求职与招聘其实就是一场博弈,与生意场上的谈判差不多?
求职面试与生意一样,做生意有赔有赚,那求职面试自然也是有垃圾公司,也有奇葩员工层出不穷。
用人单位想用最低的成本招到最好的人才;而求职者即使能力不济也想拿到最高的约定薪水。
这之间永远存在着信息差,也一定会存在着博弈。
既然是类似于生意场上的博弈,那么能不能把生意谈好,还是得看各自的底牌的大与小。
用人单位的底牌就是薪水水平,求职者的底牌就是能力大小。
从这方面来说,双方都有着巨大的不确定因素,也无法用具体的条条条框框来套,也只能靠求职者与企业之间谈出来。
三四月份是大量求职者跳槽找工作的时间,从竞争角度而言,这个时候与用人单位的博弈,求职者可能没有什么加分项。
在三四月招聘的时候,用人单位与求职者都会有些骑驴找马的想法。
来面试的人多,用人单位会在同一个岗位考虑更多的应聘人员,发放offer以及通知上岗的速度可能并没有下半年那么快。
求职者也是,对于一些比较正规的公司可能薪资有点差异,但仍然期盼着面试下一家公司获利更高的薪资水平。
不过一旦用人单位的某个岗位涉及到重大项目的进展以及重要时期缺人的话,企业的响应速度会大大提升,发offer的速度也会比以前更快。
求职者在屡屡碰壁之后,不想再东奔西跑或者希望离自己住的地方近一点,或者非常想进入一个陌生的新领域,那么用人单位便可以在薪资上有所保留。
这便是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的生意谈判与底牌大小间的博弈。
即使存在能力不行的求职者拿到高薪水进了公司,但是毕竟发工资的是企业,企业手里还有“试用期大法”伺候。
三、不同层次人才招聘需求
三国刘备想请诸葛亮出山,作为创业公司的老板都还亲自三顾茅庐。
当企业要招聘总监级别以上的人才时,即使有猎头推荐,也尽可能不要安排小年轻以及资历太浅的人资面试。
高层次的人才自身本就会有更多的途径找到好的工作岗位。
企业在招聘高层次人才时对待人才的重视程度也是能否吸引到人才加盟的重要因素。
副总、总监这个级别的在规模不大的公司,尽可能地要CEO甚至老板亲自面试,以示对重要岗位人才的重视。
薪资的高低通常与压力的大小,责任的大小,难度的大小密切相关。
邀请高级人才加盟一定是企业有新的想法或有难以立刻执行的目标需要借助外力。
虽然招到水货或水平次却冒充高级人才的概率也很大,但是这种给予符合市场的待遇以及尊重人才的表示还是需要的。
毕竟一个高段位人才的经验是以前的公司花了众多真金白银烧出来的。
待遇给的高与低也便直接增加或降低了招聘到真正高级人才的概率。
老余还面试过一个22岁的小年轻,一年工作经验,面试电商运营岗位的薪资目标是基本工资7K。
不谈是否又是因为生存以及房租房贷的压力,老余问了不少专业的问题其回答的真不是那么回事。
老余在面试过程中善意地提醒说:“想要拿你这个目标薪水,最好去找好那种不懂电商的公司,这样就差不多能还有希望能拿得到。”
“如果碰到的是深入懂得电商运营的面试官,那你的待遇至少打一半折扣还多。”
小年轻走的时候可能有些许不服气,或许心里会骂老余傻X,但现实确实如此。
能力不突出却想获得高于行业平均薪水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欺负公司懂行的人不多就行。
有且也只有这一个办法才能实现能力一般却能拿到高工资的办法。
只是这种办法有些冒险,对于自身的挑战,短期学习与提升自我能力的要求异常之大,既要快速进步融入体系,又不能让公司察觉。
第二个风险就是要么试用期通不过,要么就是来了高段位的人才领导一试便是开除、降薪的结局。
结语:
面试与求职,最大程度的问题还是在于信息差。
虽然不同的行业有些细微不一样之处,但大体上的逻辑差不多。
无论是老余所在的营销领域还是万物互联的互联网公司,这个信息差至少现如今是无法完全消除干净。
企业不会透露自己的核心秘密,求职者不会主动暴露自己的黑历史。
中低端人员,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做好工作,是否愿意学习与进取,更快地成长决定了自己能在职场上走多久。
高端人才是不是真有水平,取决于是否能抵抗得住各种新项目、大问题、大挑战。
但无论与何,不论是离职跳槽还是入职履新,无论是企业还是用人单位,谁都不要觉得对方是傻X。
毕竟求职者入职1天招呼不打就玩失踪,只会加深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各方面入职考察更加严苛;
用人单位只喊口号画大饼各种违法劳动法,更会加深求职者的心理负担或拔高目标期望值。
面试与求职,表面一派祥和,还是各有关注点,最终在各自“心怀不轨”的情况下谈到了一起。
上一篇: 求职心理大揭秘 克服三大心理障碍